国际社区治理走不进去、请不出来?这个社区构建多元共治生态
在上海闵行区北部,有一个面积约28.2平方公里的华漕镇,有着近20年的国际社区历史,区域范围内共有13个涉外国际小区、4所国际学校、2所双语学校和1所台商子女学校、8家国际医疗机构,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9600余名境外人士生活于此、工作于此。
在外国人集中居住社区,如何破解走不进去、请不出来等诸多难题?
9月20日下午,上海“国际家庭日”嘉年华暨闵行区欢乐邻里节在闵行区华漕镇文体中心广场举行。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介绍,闵行区华漕镇作为全市外国人集中居住社区治理试点探索区域之一,充分发挥外籍人士、国际资源集聚优势,着力构建党建引领、政府主导、多元共治、精准服务、文化融合的国际社区治理新体系。通过多年探索实践, 已初步构建起多元融合的治理生态。
活动现场 闵行区供图
华漕镇社区办主任何思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华漕国际社区中心(HICC)成立2年来,搭建了“外籍居民议事厅”“人大立法观察站”等平台,召开议事会40余场,鼓励引导外籍居民积极有序地参与上海发展和社会治理,推动外籍居民高度关注的交通信号灯增设、文化活动场所新增等民生项目落地,在国际社区中心以双语模式征询关于《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(草案)》的44条建议中,外籍人士提出的2条具体建议被市人大采纳并收录进了条例里,让外籍居民从“请不出来”变为“主动参与”。
在国际社区治理中,闵行华漕重视文化互融的重要性,打造了“外国人过中国节”“国际家庭日嘉年华”“上海城市微旅行”等系列品牌项目,开设了全市首个“市民夜校”外籍班,培育4支外籍烹饪、旗袍、骑行、电竞团队,组建培育了10余名中外籍志愿者团队。
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表示,下一步,华漕国际社区还将推行“外籍志愿者孵化计划”,通过建立积分奖励机制形成“志愿服务-积分兑换-权益回馈”的闭环体系,明确外籍志愿者注册、服务、激励的标准化流程,鼓励外籍居民参与社区议事、法治观察、公益服务等,推动其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融入,增强社区共治合力。